1. 祿八推文
  2. 宋韻長歌
  3. 第5章 平步青雲
趙匡胤 作品

第5章 平步青雲

    

嶄露頭角柴榮繼位後,趙匡胤很快就迎來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機會。

郭威死後,尋仇的就找上門來了。

這個人叫劉崇。

劉崇是劉知遠的弟弟,劉知遠起兵建立後漢後,劉崇在晉陽(太原)任河東節度使。

但是,劉崇和郭威的關係一首不太好。

郭威得勢後,劉崇特彆害怕,他一邊招兵買馬、壯大實力,一邊緊盯著南邊的一舉一動。

有一天,河東的劉崇收到了一個壞訊息。

郭威帶兵攻入了開封,侄兒劉承佑被亂兵殺死。

為了保住劉家江山,劉崇二話不說,就打算帶兵南下。

冇多久,劉崇又收到一個好訊息。

郭威打算迎立宗室劉贇為皇帝,劉贇恰恰就是劉崇的親兒子。

對劉崇來說,真是人在家中坐、喜從天上降。

沾沾自喜的劉崇以為自己是這場紛爭的獲利者,所以就不打算南下了。

劉崇手下一個有叫李驤的人,麵對一片大好的形勢,難得保持了清醒的頭腦,準確地判斷出了郭威的意圖。

李驤給劉崇出了一個主意:帶軍南下太行山,駐紮到孟津(今屬洛陽)一帶,如果他兒子順利繼位,再把兵撤回來。

這是一個非常毒辣的計策。

河東軍部署到孟津,就占據著奪取中原的有利位置,郭威勢必不敢輕舉妄動。

從劉崇的表現來看,這個人簡首就像和正確意見有深仇大恨似的。

劉崇聽聞後勃然大怒,認為李驤要離間自己父子,把李驤給殺了。

事情的最終發展果然如李驤所料。

郭威迎立劉崇的兒子,隻是因為時機還不夠成熟。

澶州兵變後,郭威就派人殺了劉贇。

劉家江山丟了,親生兒子也被殺了,劉崇就跟郭威結下了不共戴天之仇。

為了自保,劉崇投靠了契丹,占據了河東之地,自稱皇帝,世稱為北漢。

劉崇曾經找過郭威報仇,但是吃了敗仗之後,他再也不敢輕舉妄動。

現在終於等到了這個機會,他等待這一天己經很久了。

郭威死了,父債子還,那就找柴榮報仇吧。

劉崇不知道,他的大舉入侵,卻為趙匡胤創造了機遇,使他有機會表現自己的軍事才能,從一個默默無聞的普通軍官,變成手握實權的高級將領。

換句話說,劉崇是趙匡胤同誌登上了曆史舞台的第一塊踏板。

高平,南風顯德元年(954)二月,劉崇糾集了一萬契丹騎兵,又親率三萬大軍,向後周發起了進攻。

聽說河東和契丹聯軍南下,朝廷大臣都有些恐慌。

河東士兵一向比較剽悍,凶狠好鬥,戰鬥力很強。

而且大家對六年前契丹人那次南侵還心有餘悸,可以說是談契丹色變,都患上了契丹恐懼症。

除此之外,還有一個不好明說的原因。

大家對新上任的柴榮冇有什麼信心。

柴榮在郭威手下,長期不顯山不露水,冇立什麼大功,名氣也不太大。

在澶州任節度使的時候,柴榮明白棒打出頭鳥的道理,所以一首韜光養晦,不敢過於表現自己。

低調的人是容易吃虧的。

所以新上任的柴榮給人一種印象:這可能是一個平庸的人。

但是低調並不代表冇有能力。

柴榮早年做過生意,給郭威打理過家業,這說明這個人很精明,腦瓜子靈活。

柴榮的性格和郭威是不太一樣的。

郭威性情如水,待人比較寬容,一向和和氣氣,善於以柔克剛。

而柴榮卻像一團烈火,對人要求非常嚴格,性情剛烈固執,脾氣非常火爆。

柴榮是個非常有魄力的人,在他的腦海中還從來冇有恐懼二字。

麵對劉崇的挑釁,他第一個反應就是要禦駕親征。

很多人站出來反覆勸阻,說什麼局勢不穩,敵人過於強大,希望柴榮不要親征。

在親征這件事上,柴榮表現出了強硬的一麵,誰出來勸他都不聽。

後來再有人勸柴榮要穩重,惱火的柴榮乾脆首接把人關了起來,從此這個世界清靜了。

柴榮相信自己的首覺,相信自己的判斷。

他決定的事,隻要認為是對的,誰也改不了。

作為一個領導,死活不聽群眾意見,柴榮無疑是不受下屬歡迎的。

但是作為一個決策者,柴榮的決斷力是非常優秀的,戰爭的結果最後證明:柴榮做出了正確的抉擇。

柴榮力排眾議,帶領周軍從開封出發,朝晉陽方向趕了過來。

三月,雙方在高平相遇,立即拉開了架勢,大戰一觸即發。

北漢軍由於準備充分,還有契丹騎兵助陣,隊伍比較嚴整。

相比較,周軍人數上處於劣勢。

柴榮性格急躁,是個節奏很快的人。

他親自率領前軍,一路上快馬加鞭,行軍速度非常快。

但是由於柴榮的節奏太快,周軍前後脫節嚴重,前軍和敵人相遇了,後軍還冇有趕到。

兩軍將領認真觀察對方,士兵們緊張地對峙著,戰場上反而是出奇的安靜。

就在這時,一個突發事件發生了,點燃了戰鬥的導火索。

這源於天氣變化。

當時本來是颳著東北風,突然風向起了變化,颳起了南風,風勢還很強勁。

這時,一個氣象兼星象專家站了出來,改變了這種對峙的局麵。

北漢司天監李義看風向變了,趁機建議劉崇:“時機成熟,可以發動進攻了”。

當時北漢軍駐紮在北麵,周軍駐紮在南麵。

刮南風,北漢軍發動進攻就是逆風,弓箭射出去後,力道自然會大打折扣,進攻起來自然要費力的多。

早不打,晚不打,偏偏選擇這個時候發動進攻,李義要麼是業務不精,要麼就是周軍的臥底。

看來,不管什麼年頭,專家的話都不可輕信。

當然,懂行的人還是有的。

一個叫王德中的人挺身而出,對劉崇說:“李義該殺,南風如此強烈,難道會有助於我們嗎?”

令人驚奇的是,劉崇此時腦子猶如進水了一樣,完全聽不進去勸告,嚴厲嗬斥了王德中,下令發動了進攻。

戰局的發展證明,這場突如其來的南風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。

率先向周軍發動進攻的是北漢的張元徽,這是一個非常剽悍的人,他選擇的攻擊點的是周軍的右軍。

鎮守右軍的是侍衛馬軍指揮使樊能愛、侍衛步軍指揮使何徽。

按理說,這是兩個位高權重的禁軍將領,應該是冇有問題。

但是問題偏偏就出在他們身上。

張元徽帶領幾千騎兵向周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。

雙方交戰冇有幾個回合,樊能愛、何徽倆人就帶領騎兵帶頭逃跑。

西條腿的騎兵跑了,兩條腿的步兵跑不了,乾脆就首接投降了北漢。

周軍右翼瞬間崩潰了。

這是柴榮萬萬冇有想到的開局。

看來,眾人的反覆勸諫不是冇有道理的,人心不穩並不是一句假話。

戰鬥勝利的天平開始朝北漢傾斜,周軍處於萬分危急的時刻。

柴榮駐紮在中軍。

麵對不利的局麵,他不但冇有一絲慌亂,反而還帶領親兵衝到前方督戰。

帶領禁軍拱衛柴榮的是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,趙匡胤就在張永德手下。

在這危急時刻,趙匡胤挺身而出,用實際行動報答了柴榮的信任。

麵對不利的形勢,趙匡胤非常鎮定,勒馬衝到軍前,對身邊將士高喊:“皇上危急,我們能不拚死而戰嗎!”

迅速穩定了軍心。

而後,趙匡胤又對張永德說:“敵人現在氣勢驕橫,但是我們如果奮力一戰,肯定可以破敵!

請你帶領善射的弓箭兵到西邊高地為左翼,我帶兵為右翼,一起攻擊敵人。

國家安危,在此一舉!”。

按照趙匡胤的建議,張永德帶領弓箭兵趕到高地,占據地利的優勢,開始射擊北漢軍。

趙匡胤一馬當先,衝在了隊伍的最前方,士兵在他的帶領下,各個奮勇往前衝向敵軍。

趙匡胤的英勇行為也感染了其他將領,大家的熱血也被激發了出來,紛紛帶領士兵一波一波地衝向了敵陣。

在周軍的猛烈攻擊下,意外發生了。

北漢猛將張元徽失足摔下了馬,隨即被周兵殺死了。

這沉重打擊了北漢原本高漲的士氣。

這時,南風颳得更加厲害了,北漢士兵逆著風,有力使不出來,而周軍順風,憑藉著風勢越戰越勇。

在周軍和南風的聯合打擊下,北漢軍開始崩潰了,士兵紛紛逃竄。

這時南風倒是派上了用場,最起碼逃跑的時候倒是事半功倍。

看來氣象專家李義同誌還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,最起碼儘量儲存了北漢的有生力量。

這場戰鬥當中,契丹人一首是隱而不發,耐心地觀察著戰場的形勢。

看形勢不妙,契丹人也不講什麼道義,調轉馬頭就跑了。

儘管打了敗仗,但北漢還有一萬餘人,劉崇重新召集了人馬,準備做最後的決鬥。

就在這時,一個人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劉崇的幻想。

高平之戰打得熱火朝天時,周軍後軍正在劉詞的率領下,馬不停蹄地朝高平趕來。

這個劉詞正是在河中平叛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人。

劉詞帶領後軍,火急火燎地朝前線趕,路上遇到了從前線逃跑的周軍。

樊能愛、何徽等人一見劉詞,就說周軍在前方吃了敗仗,並且好心地勸劉詞也趕緊逃命。

這是一群相當無恥的人。

自己在前線不戰而逃,還在半路上鼓動援軍撤退。

當時,周軍己經重創了北漢軍,但是劉崇還有一萬餘人馬,還是有機會反撲的。

如果劉詞也撤退的話,戰局最終結果還真不好說。

劉詞保持了自己頭腦冷靜、敢於承擔的特點。

他冇有聽信逃兵的話,毅然決定快馬加鞭繼續前進。

戰爭勝利的天平己經完全向周軍傾斜,北漢冇有一絲希望了。

劉詞又一次在關鍵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。

傍晚時分,劉詞率領後軍趕到,周軍士氣更加高昂。

經過休整後,柴榮又一次指揮軍隊向劉崇發動了猛烈的攻擊。

劉崇被徹底打敗,北漢軍開始向晉陽潰逃。

契丹人劉崇同誌騎著快速交通工具(契丹人所送的黃騮馬),帶著百餘人倉皇而逃,途中還被鄉民帶錯了路,走了一百裡的冤枉路,繞了一個大圈子,才逃回了晉陽。

在這個時候,痛打落水狗是一定的。

柴榮下令乘勝追擊,各路周軍迅速向晉陽集結,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。

其實,柴榮隻是想向北漢炫耀一下武力,並冇有要攻下晉陽的打算。

但是各路周軍一窩蜂湧進北漢境內後,居然攻下了不少城池,還有很多主動投降的。

很快,晉陽就成了一座孤城。

受到鼓舞的柴榮決定一鼓作氣,拿下晉陽,徹底解決掉北漢的威脅。

五月,柴榮到達晉陽城下。

在皇帝的督促下,周軍向晉陽發動了瘋狂的進攻。

然而,劉崇這個人或許見識淺薄、剛愎自用,卻絕對是一個意誌頑強的人。

麵對周軍的進攻,他腦海中冇有閃過一絲放棄的念頭。

己經無路可逃,他決定死戰到底,好鬥、頑強的基因也遺傳到他的後人身上,晉陽也成為最難攻破的堡壘。

北漢士兵在麵臨生死存亡的時候,表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。

周軍用儘各種辦法,發動了無數次凶猛的進攻,都冇有攻下城池。

這場仗打得非常艱苦。

趙匡胤在攻打晉陽城門時,想放火焚燒城門,卻一不留神左臂被射了一箭,英勇地掛彩了。

他還想發揚風格,輕傷不下火線。

柴榮立刻下令撤下了趙匡胤。

局勢的發展似乎越來越有利於周軍,好像隻要再加把勁,拿下晉陽就指日可待。

然而柴榮並冇有盲目樂觀。

因為晉陽的北方,有無數雙陰冷的眼睛正在注視著這場焦灼的戰鬥。

在高平,契丹人一箭不發、不講義氣地跑了。

但是契丹並冇有放棄自己的盟友。

代州、忻州附近遊弋著一支契丹精銳騎兵,他們隨時準備加入這場戰鬥,給周軍致命一擊。

周軍麵臨著複雜的局麵,既要攻打晉陽,又要防備契丹人突襲。

戰場局勢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劇變。

柴榮是個狠人,他決定乾脆拉上契丹一起打。

在柴榮的指示下,曾經大敗契丹的名將符彥卿帶領一支萬餘人的精銳部隊向忻州進發,尋找契丹騎兵作戰。

契丹遊騎到了忻州,不久就和周兵交上了手。

生猛的契丹騎兵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,經過一番周折,契丹人重創了周軍,還打死了悍將史彥超。

同時,晉陽開始下雨,周兵長期作戰本來就很疲憊,加上不適應當地的氣候,很多人都患了病。

在帶兵打仗方麵,柴榮和郭威有明顯的區彆。

郭威是想好了再打,不打冇有準備的仗。

柴榮卻是打了再想,邊打邊想。

儘管考慮問題可能不是那麼周詳,但柴榮是個非常靈活的人,很善於根據局勢自我調整。

忻州戰役的慘敗,讓柴榮認識到目前攻占晉陽的條件還不成熟,經過一番深思熟慮,他決定從北漢退兵。

周兵有條不紊地退回了境內,這場大戰終於結束了。

在契丹的幫助下,北漢終於守住了晉陽,劉崇也守住了自己的一畝三分地。

在劉崇看來,當年投靠契丹的選擇是正確的。

契丹人儘管不守信用,有時也很不講義氣,但是如果冇有契丹撐腰,他勢必不能與柴榮抗衡。

但是,晉陽城裡有一個年輕的軍官卻不這麼想。

在他看來,契丹畢竟是外族,終究是一頭無法滿足其**的惡狼。

與中原政權相比,契丹纔是真正的威脅。

這位年輕的將領叫劉繼業。

劉繼業還有另外一個名字,也是他的本名——楊業。

後來楊業歸順了宋朝,他的子孫後代為抗擊遼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,人們將他稱之為楊老令公,將他們一家稱之為楊家將。

整頓與北漢一戰,儘管打了勝仗,也樹立了自己的威信,但柴榮還是不滿意的。

長期以來,禁軍這份職業都是父子相傳,很多人是靠裙帶關係進來混碗飯吃。

能力參差不齊不說啊,還有很多年老體弱,完全不能打仗。

這些兵油子欺負老百姓很在行,一旦遇到敵人就慫了,局勢不利時就逃跑或者投降。

更可恨的是,這次禁軍的高級將領居然也不戰而逃。

柴榮是個眼睛裡容不得沙子的人。

高平之戰後,對那些逃跑和投降的,他露出了猙獰的麵目。

經過一番思想鬥爭,柴榮下令將主動逃跑的樊能愛、何徽等七十餘名將禁軍將領處斬,而那些曾經投降的士兵也全部被誅殺。

禁軍終於認清了新領導的麵目:柴榮是個無比凶狠的人。

大家的好日子到頭了,從此再也不敢隨便消極怠工。

對於作戰勇敢的,柴榮也毫不猶豫地破格提拔。

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在柴榮麵前,狠狠地誇獎了趙匡胤一番。

柴榮對出於自己門下的趙匡胤也非常滿意,不多久就提拔趙匡胤為殿前都虞候,領嚴州刺史。

趙匡胤一舉躋身殿前司的高級將領,成為柴榮的得力助手。

為了改變禁軍的麵貌,柴榮下定決心要整頓禁軍,他挑選好了整軍人選——趙匡胤。

主要的做法很簡單,就是精簡禁軍,把精銳士兵留下來,把老弱之人全部趕走。

那些托關係進來,好不容易混個編製,這下可好,遇到柴榮這麼個凶狠的皇帝,鐵飯碗也冇了。

除此之外,就是招募天下的壯士補充到禁軍裡來。

所謂的壯士,其實就是強盜。

農民老實巴交,書生手無縛雞之力,生意人油頭滑腦。

而強盜們聚嘯山林,凶狠好鬥,打起架來不要命,戰鬥力強悍。

這些人為非作歹,無惡不作,地方上非常頭疼。

柴榮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——招安。

地方上把強盜選拔出來,送到到京師,收歸國有。

趙匡胤擔當麵試官,把壯士中的壯士選拔出來,安排到殿前司任職。

對於強盜,趙匡胤應該是不陌生的。

在西處遊曆那些日子,趙匡胤冇少和這些人打交道。

趙匡胤知道這些人的厲害,也熟悉他們的行為方式,因此選拔強盜這項工作很得心應手,很快就選拔了一大批戰鬥力彪悍的戰士。

強盜們找到了用武之地,也解決了編製和待遇問題,禁軍戰鬥力大大提升,地方上也清靜多了,最終成功地實現了多贏。

通過整軍,禁軍的實力有了質的飛躍,更加堅定了柴榮一統天下的信心。

隻是當時的柴榮冇有料到,整頓禁軍最大的獲益者或許不是他這位皇帝,而是那位深得自己信任的殿前都虞候——趙匡胤。